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·莱文曾说,“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,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。”
理查德·莱文
别误会,他的意思当然不是学校不教你学习。而是阐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。
学校不该是学生未来就业技能的培养者,而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,帮助学生广泛涉猎知识,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,并获益终生。
——这就是莱文想表达的教育理念
什么是“通识教育”
“通识教育”,英文名字为General Education,也曾被译作“一般教育”、“通才教育”等。无论名何,它的内容是:为所有人设立的,不分专业的教育。其要求是使教育对象能对知识进行广泛涉猎,以培养其独立学习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多领域知识融会贯通,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,从而培养出更健全独立的人。
简而言之,就是使我们能更加完善地“为人”。
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军事、逻辑、音乐、绘画......等等,等等。与专业无关,与职业无限,只要你有兴趣,统统都可以学习吸纳。
为什么要接受“通识教育”?
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——“我为什么要学习?”
“为了考一个好高中,再考一个好大学,然后找一个好工作……”标准答案!不过,有没有觉得应试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子弹正轮流袭来……
其实,比起专业和就业,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“人”本身。
通过对知识的汲取,使得受教育者能具备更加完善的人格,形成自身独特的个性,对于事物能多角度进行认知,在独立思考后形成自我见解,并以此对个人生活进行指导。
在这些后天而来的观念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,通识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,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,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。
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施柯老师在谈到通识教育时曾提到:周成刚老师现在正在组织推行新东方的通识教育,对于中国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。国外教育中通识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版块,在大学前1~2年就会推行通识教育。现在网络上社会矛盾激化,甚至失去理性,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目前的通识培养不够。比如对医疗健康不了解,就会激化医患关系的矛盾。推行通识教育并不能产生多少业绩,但是从长远看却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。
“通识教育”,我们该怎么做?
在西方,通识教育已经兴起多年,教学理论成熟,实践经验丰富。
1917年,哥伦比亚大学开设“人文经典选读”课程,开始了现代通识教育的探索;耶鲁大学将早年自由教育的风气一以贯之,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阶段不分专业,学生可自由选课学习;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改革,如今已涵盖了美学、推理、文化、自然科学、世界关系等多个领域。
在我国,复旦大学也于2005年率先推出了通识教育系列核心课程。随后,这种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传播开来并被摸索实践。
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,都需学而不厌,广专兼备,从而成为更加具有学习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型人才。
目前,新东方正面向全社会推广通识教育,希望通过通识教育,践行新东方“终身学习,全球视野,独立人格”的教育价值观,培养全民读书的兴趣,激发广大学生对人文、社会、自然科学等的爱好,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,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,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,使之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。
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解读:
1. 为“人”本身的教育
2. 跨学科兼容并包的学习内容和一贯终身的学习能力
3.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及自我观念,以期对自身发展起着指导作用
所以,这是一种兼收并蓄的铺展,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对多领域知识的学习,从吸纳,到思考,再到应用,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。
学而为人。简言之,对通识教育的接受,是为了增加我们生命的广度和高度,使其更加精彩美好。